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8|回复: 2

《克莱芙王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25 19:4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正如拉法耶特夫人本人所说,书中除了人物姓名是虚构,其他材料无不来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特别是主人公的情感历程。小说家21岁那年嫁给拉法耶特伯爵,后者是鳏夫,比她年长18岁。婚后生活平淡无奇,在生育两个孩子后,她和丈夫友好分手。1661年,拉法耶特夫人独自前往巴黎,以经营沙龙为主业,业余从事写作。其文学友人包括法国第一位“蓝袜子”(Bluestocking)斯屈代里小姐、书简作家塞维涅夫人(1626-1696)以及法兰西学院院士佩列松(Paul Pellisson)。
1665年,拉法耶特夫人结识拉罗什富科,并通过后者引见与拉辛、布瓦洛成为好友。拉罗什富科家世显赫,早年从政,“投石党”运动失败后归隐山林。据说他每天长途跋涉,来到位于巴黎“左岸”的拉法耶特夫人府上谈诗论艺,莫逆于心——他的传世名作《箴言集》和《克莱芙王妃》一样,都是这一阶段“相与论文”的结晶。1680年,拉罗什富科去世。拉法耶特夫人精神遭受沉重打击,从此关闭沙龙,远离上流社会,重归乡居田园生活。
发表于 2022-5-30 21:03:03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克莱芙王妃》写于17世纪,但读来却有19世纪文学名著之感。作为法国第一部心理小说,《克莱芙王妃》标志着法国小说和欧洲小说的一个新突破。17世纪是理性的时代,要求人们严格遵守规则、注重礼节,理性先于情感。尽管如此,《克莱芙王妃》虽颂扬理性,但它仍将一位妇女置于真实的、不加修饰的环境中,从心理上细腻地加以描写,可谓鞭辟入里:克莱芙王妃对丈夫袒露心迹之前内心的挣扎,她对内穆尔公爵爱恋的痛苦和躲避,内心的百转千回与波澜叠涌都被作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此外,它还采用缄默不语来表达感情交流,给读者留下回味思考的余地。它的精微细腻在长时间内影响了后世作家,使法国文学一直注重描写精神真实,并开启了近代心理小说的先河。可以说,它审视情绪和精神状态、并不仅仅以情节来推进叙事的写法是超越时代的。
  爱情,是每个时代文艺作品永恒的主题。爱情中理智与情感的抉择也是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人生两难。是像克莱芙王妃那样选择理智,给后人留下不可企及的精神力量的榜样;还是如安娜·卡列尼娜那样听从情感的召唤,给后世带来不朽的浪漫主义情怀,每个人有自己的评判标准。虽然无论选择理智还是选择情感,都无法得到一个完美的结果,但重要的并非结果,而是我们都遵从内心地、真实地活着。
发表于 2022-6-6 12:3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克莱芙王妃经历的是每个女性都可能遇到的人生两难:在命运走投无路时遇见忠心不移的爱人,然而在生活稳定时又突然遇见人生真爱,这是毁灭性的激情与欲望。美剧《百年酒馆》里有一句名台词:爱情是稀有的,也许它永远不会发生在你身上。但是当爱情在错误的时刻发生,无论怎样选择都必然会伴随一地心碎。这也是拉法耶特夫人所要表达的爱情(欲望)与礼仪冲突时的悲剧必然性。事实上克莱芙王妃在这场错位关系中的举动已经符合当时主流道德的最高标准,她向她丈夫坦诚自己爱上了一个人,并希望能在丈夫的帮助下摆脱这罪恶感的困扰。只是人性幽深莫测,坦诚并不能换来坦途,丈夫的嫉妒与牺牲同样出于对妻子至诚的爱情。在这场三角关系中,无人可指摘,人人皆欲而不得。重重枷锁使得爱情注定不能是自由的,道德是每个人必须背负前行的约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译路同行

GMT+8, 2025-5-11 16:53 , Processed in 0.06027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